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在农村的小河里摸过鱼、打过水漂?光着脚丫踩进凉哇哇的水里,冻得直呲牙?可如今回去一看,河床干得裂了口子,石头晒得冒烟,几只鸭子在泥坑里刨食,连水花都溅不起来。
这不是个别现象,全国近一半的村级河流已常年断流,尤其北方农村,十年间有超过三成的小河彻底消失,这到底是咋回事呢?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配资股市
别以为这是小事,一条河断了,不只是鱼虾搬家,它牵动的是整个村子的命脉。七八十年前,人们洗衣服都直接拎桶去河边,种地靠引河水灌溉,吃水靠水井,可井越打越深,从二十米到一百米,这水是越来越珍贵了。
更麻烦的是生态连锁反应,湿地萎缩,鸟不来了,青蛙也听不见叫了。中国水资源总量其实不算少,但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,而且七成以上集中在南方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北方广大乡村本就缺水,再加上气候变化导致降水不稳定,春天旱得冒烟,夏天又来场暴雨冲走表土,根本存不住水。
水利部发布的《中国水资源公报》显示,过去二十年,全国年均地表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,尤其是华北平原,地下水超采面积一度超过18万平方公里,相当于五个海南岛那么大。
这不是危言耸听,是人类亲眼看着河床一天天裸露出来的现实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问题出在哪?得先说说“用水大户”农业。农村灌溉占全国总用水量六成以上,可很多地方还在用大水漫灌的老法子,一亩地能浇掉三四百吨水,效率低得吓人。有些地块明明该滴灌,却图省事直接开闸放水,夜里没人管,水流到沟外都没人知道。
再加上不少灌区渠系老化严重,漏水率高达四成,等于挑两桶水,路上洒掉一桶半。国家这些年推节水改造,像河北搞地下水压采试点,推广喷灌、微灌技术,效果是有的,但覆盖面还不够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另外乡镇企业兴起也加剧了用水压力,一些小型加工厂为了省钱,偷偷打深井取水,监管难到位。再加上部分区域城市扩张,把水源优先供给城镇生活和工业,乡村河流就成了被牺牲的一环。
为了防洪或搞景观,把自然弯曲的河改成笔直水泥沟,表面看整齐了,实际上破坏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。水走得快了,滞留时间短,补给不了两岸土壤,沿岸植被跟着退化,生态系统就一步步垮了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其实咱们不是没意识到问题,2017年起全面推行河长制,每个河段都有人负责,发现问题得上报整改,像我老家的条子河的公示牌在河边随处可见,河长电话都是公开的。
全国已有超百万名河长上岗,村级河长往往是村干部兼职,虽然力量有限,但也确实让一些长期排污、侵占河道的行为得到了遏制。
同时国家投入巨资建设南水北调工程,东中线累计调水超600亿立方米,缓解了北方部分城市的供水紧张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但这水主要保的是大城市和重点工业区,很难真正流到村边那条小河里。真正能让河水回来的,还得靠本地系统的治理。
比如山东一些地方搞“海绵村庄”,修蓄水池、恢复坑塘,雨季把水存起来,旱季再慢慢释放;山西某些县推广旱作农业,选种耐旱作物,减少对灌溉依赖。
内蒙古部分地区实施退耕还草、退牧还湿,让土地自己修复蓄水功能。这些做法不轰动,但细水长流,真能起作用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当然也不能全怪人类活动,近几十年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实实在在。气象数据显示,我国西北地区气温上升速度高于全球平均,冰川融水曾是许多内陆河的重要补给源,但现在祁连山、天山等地的冰川普遍退缩,部分小冰川已经消失。
这意味着未来几年,一些依赖冰雪融水的西部河流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枯水期。与此同时,极端天气频发,干旱周期缩短,雨水集中度提高,导致“旱时无水,涝时成灾”的局面越来越常见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种背景下,单纯指望老天下雨来救河,显然不现实,必须把水资源管理当成一场持久战来打,既要有工程技术手段,比如修建小型水库、塘坝进行调蓄,也要有制度设计,比如建立科学的水权分配机制,让农民知道节约用水也能换来收益。
一条河的命运,反映的是一个地方对自然资源的态度。我们不能再把它当成取之不尽的免费资源,用完就扔。每一滴水都连着土地、粮食和人的日子。
也许你老家那条河一时半会儿回不到从前的模样,但只要开始行动,就有希望,您说是这个理儿不?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金斧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